總督獨裁是立憲國日本之恥。
實務上,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學習瑞典語以適應當地的生活,因為缺乏語言能力只能找到一些卑微的工作。赫爾岑是被迫離開俄羅斯,他是遭到強制驅逐的——那傷痛經過了數十年才癒合,但最終他還是接受了現實。
成人一開始希望努力融入新環境,因為他們知道,不這樣做的話,孩子的前景有限。他寫下這些文字幾個小時後,去了一家酒館,在那裡他遇到一群「出奇有趣」的工人。我為麥德林那個圖書館實習生擔任擔保人,她期待著移民,期待著離開家鄉,後來她自己在他方蓬勃發展。主角喜歡在城市中獨自漫步,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另一方面是為了了解這個陌生的地方。在比較不屬於哲學方面,柯爾的故事讓人想起十九世紀俄羅斯的流亡者亞歷山大・赫爾岑(Alexander Herzen)。
他的城市故事因此有了深度和分量,他可以住在這裡,即使他不完全屬於這裡。那部小說描述他學習如何因應這種困境,主角變成探索移民痛苦的深刻人物。對原本就已經身陷自我認同困境的學生而言,藍鯨遊戲無疑讓他們更難離開泥淖,反而在更多的混沌中掙脫不了自我傷害的行為。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自傷行為的目的是在解決情緒壓力,但是這往往也是他們唯一會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沒有發展出其他替代方式時,無處可去的壓力最後仍然會導向相同的結果。成人需要考慮到,孩子眼中的困難可能跟大人的想法不同,因此不能單純的說「那很簡單啊。因此許多青少年的壓力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不順遂,如果關係中還牽涉霸凌就會讓壓力更加沉重在發展替代的行為時,家長或教師可以做的是與孩子討論他可以情緒抒發的方式有什麼,為什麼某些方式他不願意使用,協助他解決遇到的困難。
因此許多青少年的壓力其實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不順遂,如果關係中還牽涉霸凌就會讓壓力更加沉重。因此許多會加入藍鯨遊戲的學生,可能並非完全是受遊戲的誘惑,而是原本就是有壓力難以排除的潛在族群,在被藍鯨遊戲引導後步上自傷的道路。
對原本就已經身陷自我認同困境的學生而言,藍鯨遊戲無疑讓他們更難離開泥淖,反而在更多的混沌中掙脫不了自我傷害的行為。而透過群組產生的批評與貶低,更是火上加油的添增了更多壓力,讓學生往潰堤更進一步,使得他們更容易產生自傷的行為。而藍鯨遊戲的惡劣之處,在於利用群組的力量將同儕對青少年的影響最大化,直接創造出一個讓自傷與切斷他人聯繫被鼓勵與肯定,同時不服從甚至求助會被責備與否定的環境。雖然這件事說起來很單純,在實務現場家長或老師卻很難做到,因為自傷這個行為太容易引起情緒了:生氣孩子做了自傷的行為,大人總是忍不住想責備,卻讓他們感受到驚恐與自責。
如果有餘力的話,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從事休閒娛樂,親身在示範怎麼使用這些方式來抒發情緒,像是運動、爬山、繪圖等等。或者被自傷的行為嚇到,過度慌亂與緊張,孩子也無法感受到安心而能信賴的依賴大人。而一旦陷入這樣的狀態裡,原本就有壓力的青少年自然更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很難對每天席捲而來的指令做適當的判斷,更別提學習用新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情緒。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3. 生理功能認知功能的惡性循環 人在過大的情緒壓力下,往往容易出現睡眠與飲食問題。
但是這兩者不只是結果,睡眠與飲食需求無法妥善滿足時,人容易因此變得焦躁不安,難以對接收到的資訊做的判斷,也很難妥善消化接收到的情緒,而讓精神狀態變得更加糟糕。當親子能夠一起共享快樂的經驗,也能夠達成培養親子關係的效果,而能夠向自己的照顧者抒發情緒與溝通原本就是最重要的「替代行為」了。
這或許也是藍鯨遊戲為何要選在4:20分叫人起床,因為他刻意的在引發人睡眠不足,讓人透過改變作息來進入只有嚴重失眠的人會陷入的焦躁易怒的狀態中。因此在理解這群孩子的心情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帶著評價的角度,去聽他們怎麼了。
自傷行為的處遇 對於教師或家長而言,在面對到有自傷的學生時可以注意下列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是與藍鯨遊戲對抗的「粉鯨遊戲」所在做的事情: 1. 鼓勵學生表達 自傷的學生之所以不直接用外顯的方式表達,往往是他們在表達上有許多的顧慮與憂心,無論是害怕承認自己的困難,憂慮別人會嘲笑自己,又或者是擔心受到責備。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2. 發展替代行為 許多成人在介入的時候,會將焦點放在避免自傷的行為再度出現上,像是沒收孩子可能用來自傷的工具,但往往會發現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找到新的方式自傷。2. 同儕的壓力 對於發展中的青少年而言,追求同儕的認同是他們相當大的需求,他們更是在這個階段的人群中探尋自我。到最後學生只是不斷在困在指令完成與不完成的痛苦中,前進後退都是地獄,卻不知道如何是好。1. 情緒的抒發 雖然同樣伴隨對自我身體或價值的損傷,但以狹義的定義而言,自傷並不抱有結束自我生命的成分。自傷的成因 據傳藍鯨遊戲的發明者菲利浦布德金(Philipp Budeikin)曾經學習過心理學,雖然因為諸多起源難以考證,我們並無法證明他就是藍鯨遊戲的發明者,但是從「自傷」的機制來看,藍鯨遊戲確實掌握了相關的心理機制並且刻意的利用與放大,可以說是極度惡劣的運用心理學來傷人的結果。
在身體傷害時,腦部為了抑制疼痛會釋放帶來正向情緒的多巴胺,更是讓學生能在情緒上感受到一種「放鬆」「舒緩」的感受,而成為他們解決自身情緒壓力的方式,也使得許多缺乏其他情緒抒發方式的學生會如同成癮一般,不斷遇到壓力就產生自傷的行為。文:陳劭旻(諮商心理師) 從俄羅斯發源的「藍鯨遊戲」在之前傳出在花蓮出現後,引發許多家長與教師的恐慌,因為這個對於成人而言可能無法理解的「遊戲」曾經在國外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自殺或自傷。
因此在介入情緒困擾時很注重恢復一般的正常飲食與作息,因為健康的身體狀態正是健康的心理狀態的根基。不慌張、不氣憤,單純的帶著關心與了解,問他們「你怎麼了?我可以怎麼幫你?」往往就能發揮不錯的效果。
雖然經過調查與宣導之後,並未發現藍鯨遊戲有擴大的現象。成人需要考慮到,孩子眼中的困難可能跟大人的想法不同,因此不能單純的說「那很簡單啊。
」「你就做就好」,背後的困難或憂慮很可能是沒有被解決的。會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自傷行為的目的是在解決情緒壓力,但是這往往也是他們唯一會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沒有發展出其他替代方式時,無處可去的壓力最後仍然會導向相同的結果這就是「巨嬰」遇到困境時的基本條件反射:「因為你不給我喝奶奶,所以我現在要哭哭。曾經看過一段印象深刻的影片:有位不大會停車的美女,無論怎麼試就是無法把車停入格子裡,旁邊負責指揮的男生幾乎失去耐心,忍不住破口大罵……這時候來了一位帥哥,敲敲女生的車窗,只笑嘻嘻地說了一句:「May I?」女生點頭把車交給帥哥,他一次就帥氣倒入車位,美女微笑感謝,帥哥點頭致意。
他們愛你,但其實也是第一次扮演這個角色,多數時候他們根本手足無措,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盡力做好。文:姚詩豪 最近看了幾篇文章,赫然發現「被動型人格」還真的是有點可怕的東西。
成長,是心智邁向獨立的旅程 說來慚愧,我自己恐怕也是到30多歲才開始有一點「大人的自覺」。認清這些事實的孩子,有些變得更怨恨大人,他們會繼續留在「被動型人格」裡森七七。
這可以造出很多句子,而且常見於日常生活中: 「因為我的父母都不鼓勵我,導致我現在缺乏自信心……」 「因為我老闆給我薪水很低,所以我沒有動力去工作……」 「因為我的另一半不支持我,導致我無法經營好感情……」 「因為那些政治人物不盡責,所以我無法過上好生活……」 他們把一切問題的重點放在「誰有罪?」而不是我該如何改善。也許父母、老闆、情人、國家確實要負責任,但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時,腦袋裡只繚繞著「都是They的錯。
這年輕人就開啟了通往進化的入口了。我知道光點出「大人的錯」無法讓我過得更好,還不如自己變成跟他們一樣的大人,盡量去影響、引導、協助那些「慌張的大人」,心態上把自己從「被保護者」提升成與對方同等地位「主導者」。多年來我花最多時間優化的,就是這門課程。曾看過一篇心理學文章談到,人類三歲前都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身邊所有人事物都是圍繞自己而存在的。
回想小時候,在家裡父母是天,在學校老師最大,而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就是個「被保護者」。所以聰明的父母知道,一定要讓小孩盡早融入團體生活,讓他學習人際關係,學習從「主觀」視角變成「客觀」視角,幫助他從孩童時期的「被動型人格」轉換成「主動型人格」,才能完成心智上的「轉大人」。
我自己大概到第三份工作,才真正領悟到這一點。雖然有點累,但我終於開始對自己的成長感到滿意,也享受到身為大人的自主與自由。
但是看看我們周遭,還常常有「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你要負責、他要負責,但總不會是我負責吧」的成年人,他們不是笨,更不壞,只是還沒遇到那個進化的奇異點而已。」而不可能花心思來改變自己的現狀。